近日,春日的暖阳洒在上犹县东山镇犹兴社区的“一老一小”幸福院,84岁的刘荣娣正和几位老姐妹围坐聊天,孩子们则在阅览室翻阅绘本,欢声笑语不断。“以前一个人在家冷清得很,现在每天来这儿吃饭、下棋,还有人陪着说话,日子有滋有味!”刘奶奶的感慨,道出了上犹县“一老一小”群体生活的新变化。
“一老”连着牵挂,“一小”承载未来。针对留守老人和儿童“吃饭难”“照料难”等问题,上犹县通过盘活闲置校舍、村舍等资源,打造集助餐、文娱、健康管理等服务于一体的“一老一小”幸福院。2024年以来,上犹县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,建成5个幸福院,自去年12月陆续开业以来,累计服务群众1.3万人次。
在助餐服务上,2024年,上犹县依托“一老一小幸福院”和农村互助养老设施,累计供餐1.5万份,60岁以上老人用餐享折扣、80岁以上仅需5元的普惠政策,让“做饭难”变成“吃得好”。犹兴社区“幸福食堂”以“公办民营+社区监管”模式运营,推出16菜1汤的自助模式,日均接待超230人次,成为周边居民“舌尖上的幸福站”。
据统计,幸福院助餐服务惠及全县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3%,其中独居、空巢老人覆盖率达60%。通过“幸福食堂+上门配送”模式,将服务半径延伸至偏远老人。数据背后,是全县建立起的“政府补一点、企业让一点、个人出一点”多元筹资机制。
营前镇下湾村于今年1月15日启动的幸福院,设有篮球场、心理咨询室、儿童活动室等,增设“四点半课堂”、健康义诊和免费理发服务,覆盖700余名老人和儿童,家长纷纷感慨:“以前总担心孩子放学早没人管,现在幸福院就是孩子的第二个家。”
梅水乡园村村幸福院配备乐器室、书画培训室;社溪镇江头村幸福院设置户外健身广场与自习室,满足“老有所乐、幼有所学”;油石乡水村村幸福院开展亲子活动促进跨代交流,将“单一助餐”升级为“全周期关怀”;犹兴社区幸福院引入“桢爱老年大学”,由志愿者开设插花、合唱等课程,实现“公益+市场”双轮驱动……从“空房子”到“暖院子”,该县的闲置资源也“活”起来了。“以前这栋楼空着,现在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!”下湾村村民刘宗平指着改造后的幸福院感慨道,该村将2462平方米的闲置校舍升级为多功能空间。类似的“变形记”也在梅水乡园村村、油石乡水村村等地接连上演,闲置村舍、民居升级为多功能幸福院,配备健身器材、心理咨询室等设施,开展“周末影院”“亲子手工课”等活动,成为留守儿童“第二个家”。
“幸福院的出现消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,孩子放学有地方去,老人吃饭有人管,我们在外打工更安心了!”水村村村民袁忠根感叹道。从“吃饭难”到“吃得好”,从“空巢独居”到“老少同乐”,上犹县的幸福院建设,正以小切口托起大民生,让“一老一小”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触手可及。
“我们致力于把幸福院打造成传递城市温度的会客厅。”上犹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黄骥表示,将按照“一刻钟养老圈”的工作要求,整合各项资源,逐步构建全县养老服务网络体系,推动幸福院与人民医院、老年大学、关工委、老年协会等机构、部门资源互通,开展智能产品、绘画、书法、健康养生等活动,让幸福院真正成为“银发族”的暖心港湾、“萌娃们”的成长乐园。(来源:干那日报,记者刘庆元 特约记者刘林美 通讯员刘承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