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县(市、区)民政局、财政局,赣州经开区和蓉江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、财政局:社会救助工作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,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,是保障基本民生兜底性、基础性的制度安排。近期,在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中,发现我市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部分短板,为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,现提出如下意见:(一)加强经办流程管理。认真执行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、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、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等,自民政部门受理之日起,原则上不超过18个工作日,抓好社会救助对象受理、入户调查和审核确认等环节。对材料不齐全的申请,要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充完善的资料;对材料齐全的申请,不得以申请人不符合救助条件拒绝受理;对已经受理的申请,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核确认程序;无论审核确认结果是否符合救助条件的,均要书面告知申请人,并做好政策解释及沟通工作。(二)强化入户调查工作。大力开展“六必访”敲门行动,对乡镇(街道)受理的救助申请,应由两名及以上工作人员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入户调查核实工作,重点了解赡扶抚养义务履行、家庭成员就业收入和刚性支出情况,并签字确认。各县(市、区)民政局应通过实地入户、系统排查等方式,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实地核实,其中新增城乡低保对象90天内不低于30%、动态调整对象不低于10%比例抽查;当月新增城乡特困供养人员90天内不低于50%比例抽查。(三)加大动态管理力度。结合江西省“数字民政”系统静默核对功能作用开展年度复核。对特困供养人员的生活状况、经济状况、健康状况(自理能力)每年复核一次;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人口状况、经济状况、生活状况开展核查,常补对象每年至少核查一次,非常补对象每半年至少核查一次。对死亡、失踪、服役、服刑或者户口外迁等对象,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开展动态调整,及时完善省“数字民政”系统流程。(四)履行公示告知职责。各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要严格执行社会救助对象审核确认程序中的初审公示、长期公示和全过程结果告知制度,认真做好审核公示、长期公示和受理告知、确认告知、增减停告知。公示中应当注意保护个人隐私,不得公开身份证号、银行账号、疾病名称等隐私信息。县、乡、村三级公示的格式均按照“数字民政”系统导出信息为准,原则上不另行造册造表公示。(五)强化资金监管使用。科学编制救助补助资金预算,明确资金使用范围,精准确定困难群众救助金额,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位。规范资金使用和发放流程,实行“一卡通”账户集中发放,及时补充、更新及核对“一卡通”发放信息数据。确保资金使用规范、运行安全、发放精准。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和部门间信息共享,规范资金支出程序,定期对救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,严禁出现贪污侵占,虚报冒领救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。(六)落实近亲属备案制度。凡低保申请人及家庭成员近亲属系财政供养公职人员的,须自觉填写《近亲属系国家公职人员备案表》,在所在乡镇(街道)存档,同步在县级民政部门备案保存。落实在保对象近亲属系公职人员动态报备制度,防范“人情保”、“关系保”问题,让社会救助更加阳光、透明。(七)优化兜底保障政策。加强对社会救助数据录入是否完整、系统数据与台账数据是否一致、动态管理信息更新是否及时等内容的监督提醒。在审核救助家庭经济收入时,应综合运用单人户、分户计算、刚性支出扣减及个案研究等方式,解决申请对象实际困难。对依靠兄弟姐妹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供养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,在评估认定其家庭经济状况时,兄弟姐妹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给付的供养费用,可视情况适当豁免。鼓励具备就业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积极就业,对低保家庭成员在就业后6个月内(含)的工资性、经营性收入不计入其家庭收入,实施延退政策。(八)推行社会救助“一件事一次办”。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窗口标准化、流程规范化、申请便捷化“三化”建设,全面推行“赣服通”自助申请或委托办理,完善服务窗口“首问责任制、一次性告知制、限时办结制”,实现救助对象“一表申请、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、一次办好”。规范“赣服通”业务受理制度,落实专人负责AB岗,按照核对操作规程,在24小时内完成申请处理。(九)提升经办服务能力。各县(市、区)要强化乡镇(街道)社会救助责任和保障条件,按照社会救助对象数量、人员结构等因素制定工作人员配备具体措施,在困难群众较多的村(社区)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(点)。加强业务培训,落实乡镇(街道)每月例会制度,增强主动发现、主动救助能力,激发社会救助干部队伍的热情,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温暖、高效的救助服务,确保困难群众“求助有门、受助及时”。(十)聚焦集中整治重点。持续深入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,压实县乡主体责任,坚决整治社会救助“人情保”、“关系保”问题,规范信访办理工作机制,明确属地责任,强化源头治理,完善信访办理工作台账,规范信访调处报告格式,确保底数清晰、政策宣传到位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。大力宣传社会救助的成果成效,讲好社会救助故事,引导公众关注、支持社会救助工作,营造良好舆论氛围。